胆囊结石,也被称作胆石症或胆结石,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科学研究揭示,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任何能够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或导致胆汁流动受阻的因素,都可能诱发结石的生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胆汁成分比例失衡
胆汁主要由水以及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三种固体成分构成。当这三种成分中的任何一种出现量的增减,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比例,可能导致胆固醇含量过剩,进而形成胆固醇结晶,即我们所说的胆固醇结石。
2、胆道蛔虫感染
人体小肠内寄生的蛔虫,在携带大量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的情况下,有时会侵入胆道。部分蛔虫在胆道中产卵或迅速死亡并腐烂变黑,形成残体。这些异物有的可在胆道蠕动及胆汁流动的作用下自然排出至肠道;但有的则可能堵塞胆道,滞留在其中逐渐沉淀,成为结石的核心。
3、女性激素影响
雌激素对人体肝脏酶系统具有直接影响,可使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中胆酸盐含量减少,同时增加胆固醇的分泌量,并且还能干扰胆囊正常的收缩功能,造成胆汁排放受阻,从而引发胆汁淤积,增加了胆结石的发生几率。
4、肥胖与低体力活动水平
肥胖个体体内的胆固醇代谢转换率相较于正常体重人群更高,这导致胆汁中胆固醇排泄增加,易于析出并形成胆结石。缺乏运动习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体重超重、腹壁肌肉松弛、甚至非肥胖者因肝脏位置下垂以及长期坚持低脂饮食或胆囊收缩力减弱等状况,都可能造成胆汁流动减缓和慢性淤积,从而增加胆结石的形成风险。
5、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抑郁情绪可引发内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胆囊正常的排泄功能,使得胆汁无法有效排出而淤积。研究发现,精神上的不悦状态会减少体内对抗疾病的白细胞数量,削弱免疫系统的效能。例如,有专家观察到失去配偶的男性在最初的14个月内,其白细胞计数显著下降。
6、遗传背景
已有证据表明,胆结石患者的后代发病率较一般人群更高。部分遗传易感性病例主要是由于胆汁中先天性胆酸盐含量偏低,使胆固醇易于过饱和且难以溶解,从而易于析出形成胆结石。女性患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主要原因包括:偏好静止少动的生活方式、存在肥胖体质、经常跳过早餐、有多次妊娠经历以及餐后常吃零食等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