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外科
结石外科
胆囊结石的三点相关知识
2024-03-14 来源:上海嘉华医院
分享:
胆囊结石的发生与个体体质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超重者以及女性群体,这可能与身体内部激素水平的变化、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然而,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我们仍能对胆囊结石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一、关于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
胆汁是由肝脏持续制造并分泌的一种液体,胆囊则扮演着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角色。胆汁包含水、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等多种成分,当这些成分的比例失去平衡时,随着水分逐渐被吸收,胆汁变得更为浓缩或出现淤积现象,这就易于导致沉淀物形成,进而促使胆固醇结晶析出。长此以往,便会产生胆结石。
胆结石主要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两种类型,其中,总胆管结石部分来源于胆囊结石移行至胆管内,但也有一部分是在胆管内部直接形成的,其成因更为多元且复杂。
二、针对胆囊结石的高风险人群预防措施如下:
对于经历快速体重下降的患者,例如减重手术后或是短期内大幅度减肥的人群,建议每日服用500mg熊去氧胆酸,直到体重稳定下来为止。
长期接受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治疗(如某些内分泌肿瘤患者),推荐使用口服熊去氧胆酸来预防胆固醇性胆结石的形成。
其他高风险群体,如全肠外营养或激素替代治疗的患者,目前并不推荐采取主动预防措施。
三、定期健康筛查与预防策略
对于胆囊结石的早期发现与预防,超声检查被认为是最高效且实用的手段之一。每年进行至少一次腹部B超检查有助于及时揭示胆囊结石的存在以及可能形成的前兆情况,例如胆固醇结晶沉积或胆汁淤滞现象。这将提醒个体适时调整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如有必要,可按医嘱适量服用熊去氧胆酸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一旦确诊胆囊结石,应依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案或实施监测观察。
至于胆总管结石的检测,尽管B超也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但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在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准确性。相比之下,CT检查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但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确诊并非最优选择。然而,在排查肝内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时,上述提及的B超、MRCP以及CT等检查方式均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